价格 | 396.00元 |
---|---|
品牌 | 益富源 |
区域 | 全国 |
来源 | 郑州益富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详情描述:
随着桑蚕产业的不断发展,桑蚕的副产物也大量增多,特别是蚕沙,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利用蚕沙发酵后做培养料,发展蚯蚓养殖,饲养蚯蚓后的下脚料既可卖给复合肥厂做有机肥的原料,也可作肥还田,是很好的有机肥。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蚕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还增加了蚕农的收入。以蚕沙为原料饲养蚯蚓是养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新的探索性举措。 利用蚕沙饲养蚯蚓的技术要点如下: 1蚯蚓的生活环境 1.1温度和湿度。蚯蚓为变温动物。一般蚯蚓的活动和生长温度为6℃~40℃之间,0℃~5℃休眠,-1℃以下死亡;佳生长繁殖温度20℃~28℃。为使蚯蚓达到高繁殖率和佳生长状态,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注意夏季搭荫棚,冬季盖稻草,加盖地膜保温。蚯蚓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防止蚯蚓躯体丧失水分是蚯蚓生存的关键。饲料含水以70%~80%为宜,孵化期饲料含水量50%~60%为宜。 1.2通气和光照。蚯蚓依靠大气扩散到基料的氧气进行呼吸,基料饲料越好,新陈代谢越旺,生长繁殖越快。蚯蚓虽然没有眼睛,但全身散布着许多感光细胞,对光线有敏感的反应。因此,蚯蚓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怕阳光照射。养殖蚯蚓的场地要遮光,不能让阳光直接照射蚯蚓体。 1.3养殖密度。蚯蚓养殖密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密度小,浪费场地、人力、产量又低。养殖密度太大,由于饲料、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养殖场地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死亡率增高。蚯蚓养殖密度应为:孵出至一周龄小蚯蚓每立方米约4万条,产卵成蚯蚓2~2.6万条/m2为宜。高峰繁殖期应及时扩大养殖面积,调整养殖密度,捕取成蚯蚓。 2蚕沙基料的制备 2.1蚕沙基料的配制饲料经过合理配制才能形成氮碳比例合理,营养丰富而且全面的,有利于蚯蚓生长、繁殖的高效饲料或饲养基。一般配制原则为:蚕沙料70%,草料(各种植物秸秆杂草、树叶)30%,或蚕沙料60%,畜禽粪料10%,草料30%。草料须切成10~13cm长短,干粪及工业废渣等块状物应大致拍散。 2.2蚕沙基料的堆制与发酵基料是蚯蚓生活的基础之料,也是蚯蚓的栖身场所,又是蚯蚓的取食基地,所以堆制饲养基时要合理的搭配和严格的发酵,使基料彻底腐熟,适口性好。具有细、烂、软、无酸臭、氨气等刺激性气味,营养丰富,易消化等特点。 合格的基料松软不板结,干湿度适中,无白蘑菇菌丝,基料的堆制方法如下:先铺草料后铺粪料,草料每层20cm,粪料每层厚10cm,堆制6~8层约1m高左右,长度宽度不限,料堆松散,不要压的太实。做成圆形或方形的料堆后,用洒水桶在料堆上慢慢喷水,直到四周有水流出停止,用稀泥封好或用塑料布覆盖。料堆一般在第二天开始升温,4~5天后温度可升到60℃以上,冬季早晚可见“冒白烟”。 10天后进行翻堆,第二次重新制堆。即上层翻到下层,四边的翻到中间。把料抖散,把粪料和草料拌匀。发现有白蘑菇菌丝说明堆料过干,需加水调制。 10天后再翻堆,进行第三次重新制堆,基料经过一个月的堆制发酵即可腐熟。饲养基腐熟标准是:黑褐色、无臭味、质地松软、不粘滞,PH值在5.5~7.5之间。饲养基投放时,为了稳妥起见,可用20~30条蚯蚓作小区试验。投放一天后进去的蚯蚓无异常反应,说明基料已经泡制成功,如发现蚯蚓有死亡、逃跑、身体萎缩或肿胀等现象就不能使用,应查明原因或重新发酵。如来不及发酵,也可以在蚓床的基料上再加一层腐殖质丰富的菜园土或山林土等肥沃的土壤为缓冲带,将蚯蚓放入缓冲带中,等到蚯蚓能适应时,并已有绝大多数已进入下层的基料时,再将缓冲带撤去。 3蚕沙养殖蚯蚓技术 3.1场地与放养: 蚯蚓在室内外均能养殖。我区夏秋季节气温高,室内养殖较好。室外可进行大面积养殖,低温季节可利用太阳能增温。养殖场地要选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间空隙处。养殖面积大时要装自动喷水设施或小水泵等。 蚓床一般5m宽,中间走道70~80cm。为便于用车送料,走道宽度应相应增加,填高30cm以上,两边两条蚓床各宽2m。养蚓场地四周筑成高0.2m、宽1m的圩岸,内边建水沟,水沟常年积水,以利防逃和控制干湿度。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放在蚓床上,成30cm左右条形,间隔25cm左右放养种蚯蚓。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0.5kg/m2,然后补浇适量水,以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3.2适时添料:蚯蚓的食性广,几乎什么都吃,关键是饲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经10天,或预先挖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脚等放在禽畜粪中发酵,这种做法更好。蚯蚓一天吃的食量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适时添料。“适时”指蚓床还有二成料时经采集蚯蚓后添料。料堆之间留10~20cm空隙成梅花型。畜禽粪便则浇成条状,之间留1/2的间隙,以防止卵茧受闷,利于提高孵化率。 在添料前应先浇水。雷雨易将刚添一二天的牛粪冲平,形成板结,不透气,使蚯蚓受闷,加上地温高,蚓床边上的蚯蚓会爬入沟里,有的窜到蚓床表面。遇上未发酵的畜粪正在产生沼气,蚯蚓会立即死亡,因此,雷雨前后要勤观察。要是添料后未盖草,在雷雨前后要把蚓床上刚添的畜粪扒开30cm宽,以利透气。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冬季在蚓床上浇满一层薄料时,也会造成蚯蚓受闷缺氧死亡。 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时自溶死亡。有条件的话可利用EM生物技术,EM是有效微生物群,如固氮菌、乳酸菌等10个菌属,80余个菌种,该菌群具有加速各种有机肥料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净化环境等功能,并能促使农作物和畜、禽、鱼类处于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状态,少施或免施农药化肥。用稀释后的EM液喷洒在畜粪上、蚓床饵料上,可除恶臭,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虱、蝇的侵害。蚯蚓吞食EM发酵过的畜粪等有机垃圾,有益菌落在其体内繁殖而被吸收成养分,增强抗病能力,蚯蚓生长快,繁殖率高。 3.3保湿通气: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湿度和通风换气。应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高温每天浇水一次,低温期5~10天浇水一次,凉爽期3~5天浇水一次,使湿度保持在30%~50%。同时认真做到常年在蚓床上盖层草,以利保湿通气良好,从而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实践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能提高80%。 另外,盖草帘后如遇到较大雷雨,还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避免上述蚯蚓碰到沼气死亡等情况。低温期管理不善,会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为防冻覆盖的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盖在薄膜内的蚯蚓缺氧不像鱼群浮头那样容易发现,所以预先应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除有害气体。 3.4蚯蚓的日常管理 3.4.1投料和清理蚓粪。通常蚯蚓每天的进食量相当于自己的体重,排出的粪便是采食量的1/2。养殖床上的饲料粪化后,必须及时清理,更换新的饲料,才能保证正常生长发育,要把投放新的饲料同清理蚓粪结合起来。补料时,通常采用上投法,即将新饲料放于蚯蚓栖息环境的表面。 一般观察到养殖床表面粪化以后,刮光蚓粪,再在上面投喂5~10cm厚的一层新饲料,经1~2昼夜,蚯蚓会自行进入新料中取食、栖息。此法优点是投料方便,并便于观察饲料的利用状况,但由于新料中水分会逐渐下渗,位于下方的旧料与蚓粪水分往往较大,加之蚓茧逐渐埋入深处,对其孵化往往带来不利影响。生产中可以利用投料机会,使成蚓、蚓茧、幼蚓分离。 此时多采用侧投法,即把新饲料投放在旧料的近侧面,其具体做法是:当养殖床上的饲料大部分粪化时,在料床的两侧铺上新料,经1~2天,蚯蚓爬进了新料,然后将原料床连同蚓茧和幼蚓全刮除(幼蚓进入较慢),放在另外的地方继续孵化,当残存蚓茧全孵出幼蚓并能利用时,再将蚓粪和蚯蚓分离。 3.4.2维持蚯蚓良好生存环境。蚯蚓养殖日常管理中,除适当补料外,更重要的是注意饲料的含水量、通气性、温度、酸碱度以及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免光线。为了保证养殖床正常湿度,夏季要1~2天浇一次水,冬天也要适当浇水。 在饲料中拌有碎稻草或麦秆,可以促进料堆的发酵,并能增加料隙间的含氧量,即使在冬季需要保温的情况下,也要考虑采取短时间的通风措施,以保证蚯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新鲜空气,不同种类蚯蚓的适温范围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在20℃~30℃均可生长发育;25℃左右为适温,生长较快,繁殖率也高。因此,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要分别采取降温或保温措施,否则季节性气温波动会使蚯蚓的产量出现季节性停滞或间歇。饲料中的酸碱度应保持接近中性,pH6~8较适宜。 控制养殖床酸碱度主要措施: 一是利用发酵良好的基础料,每次投放前要鉴定饲料的质量,如是充分发酵腐熟的饲料用手摸不热,抓一把散落,无臭味,蚯蚓放上即钻进去采食,否则不能利用。 二是在饲养过程中及时清理蚯蚓粪,防止养殖床酸性化,如过酸,则可用石灰水或氢氧化钾调整,如过碱,可用废硫酸或磷酸二氢铵进行调整。酸碱度适合时,投放的种蚓会很快钻入料内,摄食也很活跃,蚯蚓习惯于安静与黑暗的土居习性,所以在饲养期间应避免经常性翻动和防止日光的强烈照射。 3.4.3防逃下雨后有少量蚯蚓爬出活动属正常现象。可在蚯蚓养殖场周围适当处,放几处畜粪,引诱蚯蚓钻进吃食。如遇大雨蚓床被水淹没,为防蚯蚓随水流走,可用绳子捆扎稻麦杆,固定在蚓床四周,以利蚯蚓钻入。如果水不能很快排出,为保护蚯蚓卵茧,可合并蚓床,使之高出水面,使一部分卵茧较快离开水淹而能正常孵化。3.4.4防治敌害和其他动物一样,蚯蚓也有敌害。主要有田鼠、家鼠、鸟类、蛇、蟾蜍、蛙类、蝼蛄、蚂蚁等。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3.5蚯蚓的采集及加工合理采集蚯蚓可使全年蚯蚓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原则是抓大留小,即将多数已性成熟的蚯蚓采集出大部分,采后保持合理密度才能提高繁殖基础。 采集方法有网取法和光照法两种:网取法即在饲养床上加置塑料窗纱,上面撒一层新料,等成蚓钻入新料后,将窗沙连同成蚓和新料一起移到旁边的空床上去,同时除去旧床的蚓粪与旧料。光照法即利用蚯蚓的负趋光性,把饲养床上的饲料连同蚯蚓移到床外,利用强光或阳光照射,迫使在表层内活动的成蚓钻入饲料的底层,然后将上层的蚓粪与旧料除去,后只剩下收取的成蚓。 除鲜蚯蚓可以直接利用或出售外,还可按需进行加工,如晒干、烘干或速冻等。要晒干蚯蚓可采取炒热玉米粉拌无杂质的鲜蚯蚓,让它在晒的过程中蚯蚓液汁(85%)被玉米粉吸收而充分利用营养。有条件的可添置烘干设备。晒干后筛去玉米粉,把条形纯蚯蚓当天装袋,内包装用薄膜袋,外加编织袋或纸箱,这样可以久存,远销不变质。
联系人 | 陈先生 |
---|